今天跟一位理化老師聊天,談到了三態變化 與放、吸熱反應
到底是化學還物理反應,這位老師非常堅定的跟我說是物理反應,
在爭執了一陣子後小弟放棄了,想想,原來台灣的教育真的需要進步的空間
以下是小弟對物理與化學反應的想法,若有錯誤請指正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目前所知物理與化學反應的定義有三種

國中版

反應前後,物質是否有改變
無改變 --> 物理反應
有改變 --> 化學反應


高中版
反應前後,是否有"原子"間的鍵結破壞
無破壞 --> 物理反應
有破壞 --> 化學反應

高中資優或大學版
以每莫耳能量變化為標準
產生變化時,最高能量不超過100KJ/mole --> 物理變化
產生變化時,能量介於100 ~ 1000KJ/mole --> 化學變化
屬於核變化的核融合、核分裂,能量通常超過10^8KJ/mole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應該是一位讀完 "理科學系大學畢業生" 的基本認識

然而就三態變化來講
若是以水的三態,那很自然的正常狀態下(0~100度C)是物理變化
但若以鹽的三態呢?(801度下熔解),呈現極高導電性,亦指NaCl解離成Na+ Cl-
那這是屬於何種變化?

放熱與吸熱反應,放熱會使溫度提高,吸熱會使溫度降低,這應該無法以
物理或化學反應來分類,而是在發生反應的同時,伴隨而之的能量轉換現象。
化學反應常見(如酸鹼中和)
物理反應也常見(如冷媒壓力變化,或是液、氣態氮氣變化時)

另外如融解或是結晶等等攏統的名詞,硬是要分類成化學或物理反應,
實在不知如何做區格。

老師在教這些定義或原理前,除了針對有問題的國、高中課本教學以外,
應該也要說明在現今的科學,其實物理與化學反應的定義是一種很薄弱的分類
因為不管物理還是化學都在講中子、質子、電子間能量的轉移,
傳統的分類法只是在幫助其簡單的分類與學習。

這篇文章只是想要述說,一種對教育的無奈,往往考試為了字面上的定義大作遊戲時
嚴重的不僅是加害者角色的老師,更嚴重的是受害的學生,未來又成為下一個加害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dea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