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在生命中,有很多時候,所做的事,都要幾年或是幾十年後才看得見效果,而學習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。
.
你絕對無法說:我的小孩,現在學鋼琴,以後就會變成鋼琴家。
你只能說:我讓她學鋼琴,是為了培養一些音樂氣質,至於以後,要看他自己想不想繼續。
.
因為沒有辦法預知,所以很多家長或學生,便想從其它方面,來確保自己的信心,比如考試與比賽,透過得到較高的分數與名次,來滿足自我的安全感。
.
但大家心裡面明明知道,這對未來,根本就不能保證什麼,卻還是緊握成績與名次來安慰自己。

這種補償心態,似乎代表著一種逃避的感覺與不知所措的無力感。
.
在教學歲月中,不斷思考這個問題,到底學習什麼樣的能力,才是在生命中可以永遠不消失,這個問題一直在腦海中盤旋,然而所有線索都只能指向一個答案,那就是"思考"。
.
而這種學習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,應該說別人只能看到你的結果,卻看不到過程

再講清楚一點,別人看到的,是你最後的成果,而非心路歷程,然而你真正所擁有的,是這些過程中的思考能力,而非成果
.
舉個例子,如:阿亮很會教生物,可以教到學生不用背就了解(稍微臭屁一下),大家會說阿亮很厲害,於是有人開始使用一樣的教學法,一樣的例子,一樣的笑話,然而他們怎麼學,卻無法跟我有一樣的上課氣氛,表現出來的可以學,但思考模式卻是獨一無二。

相信各位也有相似的經驗,但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思考與領悟,而非從外得,只有自己才能了解,別人並看不到,他們只能知道你所表現出來的結果很棒。
.
再回想一下,你在學習的路程中,那些你真的留了下來,並且實際可以拿出來應用的知識,

我相信這些留下來的,一定都是你曾經思考過與練習過,然而這種思考與領悟的過程,別人看得到的嗎?
.
仔細判斷,你要給孩子們學習的是可以考試的知識,還是看不到的思考與領悟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dea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